77歲的王大媽,退休多年,身體一直健健康康,快樂的享受著自己的晚年生活。5月上旬,她上廁所,突然便血,雖然每次量不多,但便血著實把王大媽嚇了一大跳。孝順的女兒,立即帶著她去瑞慈醫(yī)院做檢查。
王大媽在南通瑞慈醫(yī)院消化內科任一鳴主任處做了詳細的胃腸檢查,檢查結果是王大媽的大腸長有2枚大腸息肉,其中一枚息肉已經(jīng)非常大了,足有2公分。任主任建議王大媽盡快接受內鏡手術,切除2枚大腸息肉,因為大腸息肉極易發(fā)生病變。王大媽一聽要做手術,整個人都不好了,情緒有些低落。

任主任正在為患者做內鏡檢查和治療
任主任看出了王大媽的擔憂,他向王大媽及她女兒詳細地介紹了大腸息肉是怎么一回事:大腸息肉是指大腸粘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,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(tǒng)稱為息肉。目前對于它的發(fā)病原因還不確定,可能與年齡、高脂、低膳食纖維飲食、吸煙、飲酒、遺傳、環(huán)境等因素有關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腸息肉一定要切除,因為腸息肉就像身體的一枚“定時炸彈”,如果可以斬草除根,能有效防止腸癌。如果未切除,數(shù)年后,有可能進展到結腸癌階段。
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
隨后,任主任又介紹了內鏡手術的一些情況,讓王大媽徹底安心。內鏡下手術是微創(chuàng)中的微創(chuàng),既切除了病變,又保留了腸道的結構、功能,創(chuàng)傷小、恢復快,對于大腸息肉術后復發(fā)的患者可以再次、甚至多次行內鏡下治療。因此,大腸息肉內鏡下治療是較為可靠的治療手段。但發(fā)生穿孔和大出血的概率很小,需要外科手術處理的幾率更小。
王大媽聽著任主任的專業(yè)又通俗的解釋,頓時放下了心中擔憂,當即決定接受內鏡手術。經(jīng)過2天的術前準備,任主任很快為王大媽進行了內鏡下腸息肉切除手術。15分鐘后,手術順利完成,王大媽的2枚息肉成功被切除。王大媽的2枚息肉病理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,已經(jīng)跨入結腸癌的門檻,但只需單純切除即可,避免過度治療。在院休息一天后,王大媽便出院了。
最后,任主任提醒和王大媽一樣做過腸息肉切除手術的患者:受到飲食、生活習慣等影響,即便切除現(xiàn)有的息肉,腸道內還可能會冒出新的息肉,尤其是40歲以上,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人群,更容易長息肉。因此,最重要、安全的手段就是定期復查。根據(jù)結腸癌防治指南建議:
1、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,在1~3年內;
2、對有腸道準備欠佳、腸鏡存在盲區(qū)、息肉多于10個,及息肉性質較惡等情況,應在短期內3~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。

同時,在日常的生活中,也要注意飲食,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含量,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;少吃油炸、腌制食品。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方式,多運動、戒煙酒、控制體重。
專家介紹

黃介飛
主任醫(yī)師
首席專家
門診時間:周一全天
教授、碩士研究生導師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。
擅長內鏡下治療胃腸道息肉、食管曲張靜脈;消化道良惡性狹窄;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、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膽道取石及內鏡下膽道置管引流;超聲內鏡診治;膠囊內鏡技術等。

任一鳴
主任醫(yī)師
門診時間:周二全天
醫(yī)學碩士,消化內科副主任
擅長消化系統(tǒng)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的診斷和治療,以及消化系統(tǒng)疑難危重病人的搶救和治療。熟練掌握消化內鏡檢查和治療技術,如胃鏡、腸鏡下的各種內鏡治療技術,包括食管狹窄擴張及支架置放、息肉切除、消化道異物、內鏡下止血、早期及晚期腫瘤的內鏡下治療,以及十二指腸鏡下介入治療技術等。

季衛(wèi)湘
主任醫(yī)師
門診時間:周三全天
醫(yī)學碩士,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
從事消化內科專業(yè)20余年,熟練掌握消化內科常見疾病、多發(fā)病的診治原則,對危重病搶救及疑難雜癥處理有一定臨床經(jīng)驗,熟練開展胃腸鏡診治工作。

方輝
主任醫(yī)師
門診時間:周五全天
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10余年。能熟練診治消化內科常見多發(fā)病及疑難危重疾病,擅長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斷、鑒別診斷及治療。能熟練操作內鏡并進行內鏡下的相關診療操作。

褚楊芳
副主任醫(yī)師
門診時間:周四全天
碩士,消化內科主任助理
擅長慢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病、消化性潰瘍、慢性腹瀉、便秘等消化系統(tǒng)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,以及疑難危重患者的搶救與治療,熟練掌握胃腸鏡檢查以及內鏡下的微創(chuàng)治療。
- END -